当前位置 首页 >

从“废水顽疾”到“绿色宝藏”:北投化工院高盐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实践

发布时间:2025-09-05 浏览:576次 作者: 来源:

项目名称:甘肃高盐废水综合利用(高氯酸钠、高氯酸钾)项目

建设地点:甘肃金昌经开区武汉路以北、东环路以西

设计单位:广西北投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

设计范围:涵盖工艺、总图、自控、建筑、结构等全专业设计及生产流程优化、安全防护等全环节

核心亮点:循环经济模式创新、严寒地区技术适配、高度自动化生产集成、产研学融合平台构建

项目鸟瞰图

 

在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纵深推进、工业绿色转型攻坚期,北投化工院以“变废为宝”的创新思维,在甘肃金昌经开区打造高盐废水综合利用(高氯酸钠、高氯酸钾)项目。作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标志性设计成果,项目秉持“技术突破+地域适配”理念,将工业“顽疾”高盐废水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,构建起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友好并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,为西北地区盐碱地资源利用树立了可复制的工程标杆。

全链协同,构建“零碳”循环经济体系

北投化工院以“资源闭环、效能最优”为准则,搭建从废水回收到产品输出的完整产业生态。总图规划阶段,联合科研团队引入“零碳”工艺,摒弃传统污染性燃料,全流程依托电力驱动化学反应;生产过程副产的“绿氢”供周边企业循环利用,既延伸产业链条,又实现“零碳排放”,创造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格局,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范本。

项目实景图

工艺创新,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

针对传统化工“高耗水、高排放”痛点,创新采用“MVR双效蒸发+电解转化”组合工艺,通过多级过滤、离子交换等技术实现园区高盐废水的氯化钠高效回收,达成“废水—原料—产品”闭环循环,原料自给率与废水达标排放率显著提升。

为匹配年产1万吨高氯酸钠、5万吨高氯酸钾及500万立方米氢气的产能需求,设计团队采用“多装置联动”布局:串联氯酸钠电解、高氯酸钠电解与高氯酸钾复分解装置,共用辅助系统,通过能源梯级利用降低综合能耗。这种“集约化+专业化”设计,使项目成为区域内规模最大、产业链最完整的高盐资源综合利用基地。

自动化生产车间实景图

智能集成,以自动化提效保质

项目以全流程自动化为核心,通过模拟生产场景优化设备组合与布局,引入DCS智能控制系统及SIS安全联锁系统,实现电解温度、反应浓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调控,异常情况可自动预警并停车,生产精度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。

中控室可实现全程实时监控电解车间至高钠车间的全生产过程,一线车间每班仅需3-4人,全流程最多8人即可稳定运行,成为行业内“规模最大、工艺最先进、自动化程度最高”的高盐废水处理标杆车间。

自动化生产车间实景图

技术攻坚,破解严寒地区工程难题

针对金昌地区严寒气候特点,北投化工院以“地域适配”为核心,实现多项地域适配性技术突破。保温体系方面:采用高密度岩棉墙体与屋顶、断热桥门窗及门斗设计等“多层复合保温”体系,有效减少冷风渗透损失,室内温度稳定性提升40%;结构安全方面:屋面采用5°-8°双坡造型避免积雪过载,地面选用金刚砂防滑材质解决冰雪湿滑问题,成为严寒地区化工工程的适应性典范。

产研融合,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平台

项目将生产设施与科研载体一体化设计,搭建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基础平台——甘肃神泥绿能能源科学研究院,研究院围绕产业痛点布局技术研发,推进多项中试规模试验生产线建设:从金昌复杂低品位铜镍矿降镁药剂及工艺设备研究,到金川公司二次物料综合利用;从固态电池高镍锰系正极材料、锂负极材料研发,到镍基航空发动机材料及轻量化锂铝合金研究,全链条攻坚稀贵金属利用与高端材料制备技术。“生产线+实验室”的空间联动,实现技术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,同时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,形成“技术研发—人才培养—产业升级”的良性循环,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
从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到严寒地区技术适配,从高度自动化生产到产研学协同,北投化工院以该项目为纽带,彰显“设计创造价值、技术赋能产业”的核心实力。未来,将持续深耕资源循环与绿色化工领域,以更多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,助力化工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。(通讯员:廖旺勇、莫智宇、李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