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首页 >

环保水务集团全力推进六景工业园污水处理项目

发布时间:2025-04-28 浏览:119次 作者: 来源:

清晨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南宁东部新城六景工业园区的工地上已是一片沸腾。旋挖钻机的轰鸣声穿透晨雾,电焊枪迸射的蓝色火花点亮钢筋,140余名建设者正在脚手架间穿梭如织。

他们身后,占地50亩的工地上,26个单体建筑正逐渐“成型”——这里正在建设的,是南宁市首个新材料专业化工园区配套污水处理设施,更是守护平陆运河“经济通道”的“生态滤芯”。

六景项目建设现场

灯火不熄的坚守

“工期紧、任务重、资金压力大,这是个挑战。”项目负责人杨庆沁踩着沾满红泥的工靴,在施工图纸上圈画出26个单体建筑的位置——这座承载绿色发展期盼的“生态堡垒”,正经历着管线交错、工序复杂的严峻考验。“每个环节都像在解九连环”,他翻开施工日志——自2024年12月进场施工,完成了253根桩基的施工,单日最高完成13根桩基施工,累计灌注混凝土5539.5m³。如今,已完成18个单体的基础施工,已施工建筑面积约7000㎡。

施工现场的“双工段协同”机制正悄然运转——科学划分工段,实现“流水作业+平行施工”的有机组合,主动组织机械班组开展土方开挖与破桩头作业,推动26个单体工程同步进行。2月20日,完成253根桩基施工;3月10日,第一块筏板浇筑完工;3月23日,单次浇筑方量达1100m³的水解酸化池筏板完成……“我们对6月底的通水调试目标充满信心”,杨庆沁说道。

桩基施工中遇到的溶洞发育、淤泥夹层等复杂地质是本次施工的难点。“就像在千层酥里打桩,稍有不慎就会塌孔,可以说,每根桩基都是与地质的对话”,项目技术攻坚小组负责人谭鹏拿着方案图,在图纸上圈出重点。攻坚小组将二维模型与BIM技术结合,为每根桩基定制“诊疗方案”。“就像给大地做CT扫描,针对性地调整技术,预估能将试错成本降低40%”,技术员边操作着建模软件边说道。最终,4台旋挖钻机累计穿透岩层2024米,253根旋挖灌注桩全部达标,其中一类桩比例达93.28%,创造了同类项目质量新标杆。

安全帽下的匠心

夜间的工地依然沸腾,探照灯如白昼般照亮施工现场,机械轰鸣,人影穿梭。项目副经理唐南华正踩着湿滑的脚手架检查临边防护。“每个扣件必须复拧三次。”他用手电筒光束扫过密密麻麻的脚手架节点,反光背心下露出被汗水浸透的工装。项目开工以来,他组织的32场安全培训,共覆盖236人次,整改的安全隐患明细张贴在公示栏,用红笔勾画的重点像跳动的警示符。在每天的安全交底上,他总重复着同一句话:“咱们140人怎么来的,就得怎么回家。”

焊工李师傅的护目镜映着蓝色电弧,质量员李文广的检验尺在咬边处反复比对,两毫米的误差红线成为铁律。“从混凝土浇筑前的技术交底,到关键工序旁站监督,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高标准”,李文广说道。

混凝土试块强度合格率100%,钢筋焊接一次合格率98.6%——这些数据,足以证明,这群“环水建设者”们,正专注守护着工程的“质量生命线”。

晨雾还未散尽,项目团队已带着昨夜优化的施工方案重返战场。没有催工的哨声,只有激光水准仪的红点在墙体上规律跃动。这场绿色攻坚战,正以智慧与匠心为经纬,编织着生态守护的坚实屏障。(通讯员:刘宇阳)